2020年8月4日,橘子關懷基金會主辦的「夏日學園Summer school」活動進入第三天,這天也是「體感冒險」和「腦內冒險」小組正式分道揚鑣的日子。體冒組學員前一晚驅車抵達臺南茄拔,隔天下午從烏山頭水庫旁的八田與一紀念園區出發,展開他們在山海圳國家綠道的極限徒步冒險——72小時後,要是各種想得到或想不到的路途險阻都能克服,他們將順利登上玉山頂峰。
下午兩點啟程,一路經過楠西產業道路,在西口小瑞士稍事休息後繼續開拔。天色明暗交接時,其中一個小隊六人站在174線道和一條上坡路岔口旁,猶豫著要不要依照Google map建議的路徑向上走。很明顯,這是一條山中捷徑,入夜後走山路似乎不怎麼明智,但地圖上顯示這應該是條產業道路。如果順利,他們將比沿公路繞行少走近3小時的路。
已徒步4個小時、略感倦意的他們,決定冒險一試,穿山越嶺而去。
由於活動設計的緣故,他們並不清楚,這一刻團隊眾人做了一個大膽的決定。他們即將跨入的烏山嶺,有條曾經知名但荒廢許久的健行路線,東西口步道。無論是倡議山海圳的臺南社大台江分校,或是曾在這裡修築手作步道的千里步道協會,都認為這應該是整條山海圳綠道難度最高的一段路。何況,這支冒險小隊走的究竟是不是東西口路線,都不可知。
找路,每個人都有的能力
「一般遊客千萬不要想心血來潮就去走走」,說話的人連連搖頭,「那邊有些地形還滿可怕的」。
在那支決意穿越烏山嶺的小隊出發後近三個月,我們來到南投魚池鄉的農委會茶葉改良場。這個群山環繞的半山腰,種植著不同品種的茶樹,負責管理的中年男人赤著一雙腳在泥地上自在前進,找到一個可席地而坐的避風處,他取出泡茶的茶壺、幾本不同比例尺的臺灣地圖,說起他是怎麼跟臺南社大任教的學長一起,因著山海圳綠道而重新找出湮沒於時間中的東西口步道。
平日是茶葉改良場的助理研究員,同時也是登山界知名的山難搜救者,翁世豪更習慣人家叫他「透抽」。2017年,在吳茂成一呼眾諾的倡議下,他隨經常結伴爬山的台大森林系學長沈介文一起去烏山嶺找路。據透抽耙梳的資料,這條山路一度是救國團健行的熱門步道,後來不知何故荒廢,過去幾十年間也曾有山友和民間登山社團想把路找出來,但留下的紀錄多半是無功而返。
在山中找路不是件容易的事。沒有登山經驗的人不妨試著想像:把你家附近的空間所有的建物、招牌、地標抽掉,全以電線桿取代,如此你還能找到一條回家的路?
更何況是山巒起伏、密林包覆的荒野之地。但是,大學就參加登山社,多年熱衷於深山探勘找路的透抽說,探勘找路其實是每個人都有的能力,但要成功找到路,靠的無非是預做功課、團隊分工、累積對「路感」的判斷,以及最重要的,「要有耐性」。
重構東西口步道:把地圖的虛線變成現場的實線
以東西口步道為例,他們前後共走了四次才定出基本路線。出發前,透抽查找不同年代的地圖,發現這條路應該早在日本時代已有人行走,證據是《臺灣堡圖》中已有路徑。1920年代,為了灌溉嘉南平原、提高糧食產量,日本土木技師八田與一從東邊的曾文溪上游官佃溪構築一條引水道,水道從鑿通的烏山嶺引流至西邊的人工堰堤(珊瑚潭),不知當時參與建設的日本技師和在地民工,是否也曾絡繹於這條引水道上方的步道?
找古道的關鍵,還在於判斷道路曾經的功能。透抽說,東西口最早應該就是一條越嶺道,在沒有車路的年代,是徒步往返兩地最快的道路,證據之一還包括路段上部分路基很扎實,顯示早年用路人很多。除去地圖,路基是現地找路的重要依據,把隱沒在植被中、斷斷續續的路基連成線,一條路的線索或許就能浮出。
但東西口的考驗卻不僅找出路基而已。透抽一行人初尋越嶺道時選擇上切稜線,通常走稜線是最安全的選擇,偏偏這條稜線難以為繼。第二次,他們和林務局及當地耆老一起會勘,雖有老人家記憶中的一支電線桿指路,無奈仍在半途中丟失了往昔路跡,「找古道就是這樣,差五米就是天堂跟地獄」,說罷灑脫一笑。
步道之西因山地開發,產業道路小徑遍布,是找路後期的大挑戰,靠著前人紀錄留下的土地公廟、吊橋等焦點,加上對烏山嶺地貌全局越益清晰的掌握,透抽一行人終於把東西之間的線段連接成道,但找路自有另一種樂趣,是把你帶離原來的路徑,對他來說,過程中發現為了興建水、電等現代化設施而設置的其他路線,是更有意思的歧路。
「地理是歷史之母」,透抽說,「年紀越大,越對曾經活在這裡的人感興趣」,有時跟老人家聊以前走過的路,越聊就會收穫越多後輩從未聽聞的故事,一條路,就這麼匯集了來自人類的、動物的、植物的留痕,也讓找路的人一頭鑽進時間的通道上,樂而忘返。
群龍無首:山中找路的醍醐味
透抽記得,第一次嘗到找路的醍醐味,是還在登山社時跟學長組隊,花五天時間從小關山翻山越嶺出利稻。叢林密布的山徑上,大家對該走哪條路意見不一,遂下背包,各自找路再返報。雖然是學弟,但憑著路感和前一年在附近爬山的經驗,透抽走在自己選擇的路上,越走看見路條越多,便返回和大家確認此路無誤。
「那次經驗的意義在於,我知道自己能獨當一面,也能跟前輩討論,即使否定他們的看法,也不是為否定而否定,而是因為真的想知道自己的判斷對不對」,這種未知之前、人人平等的找路精神,日後也被透抽帶回職場和人生中,成了澆灌生命的醍醐味。
「群龍無首,大吉」,因為人人都是龍,都有能力探尋未知的路徑。不過,對於在8月4日跨入烏山嶺的這支小隊來說,要領略這句話的甘美,或許還需一段漫長的時間反覆體驗。此刻,他們即將在一戶烘龍眼乾人家不解的眼神中,踩著陡上坡道,踏入一場盛夏夜晚的迷途驚奇之旅……
※本文為受「橘子關懷基金會」2020年「夏日學園:一起向山致敬|山海圳,挑戰從零開始」活動委託,於活動期間隨行記錄,並於活動結束後前往山海圳路線進行資料蒐集與相關採訪後發表之 「冒險解禁」線上展覽 撰述文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