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型冠狀病毒疫病帶給我個人的好處,是趁著與世隔絕的年假,把擱置書架已久的書好好讀一讀。
《愛在瘟疫蔓延時》當然也符合主題,不過這一年多被科普炙燒腦袋而感到愉快的我,可能更想讀能解答「為什麼人類需要愛情?」的作品……
《共病時代》的原名是作者新創字,ZOOBIQUITY,意思是「人獸同源學」,也算準確對應時事了,假如武漢肺炎當真從市場的野生動物傳給人類的話。(是不是該找本談生化武器的書呢?)
我接觸科普書不多,少數買回家那幾本大多還在待讀區,但這本《共病時代》讀起來非常對味、非常過癮,這是不是大部分科學熱愛者最初被引誘的關鍵呢?當科學所揭露的資訊足以顛覆你過去對世界、對自身的認知……我是說,原來尋找解答的方式可以不局限於我過去所受的人文學科訓練:從象徵、比喻拆解謎題,提出一套邏輯無謬誤(但相對封閉)的詮釋系統或自行創造一條意義生產線。尋找解答,可以是藉由觀察、發現、實驗、推理、論證等方式(雖然也有其封閉性),提出一個完全跳脫現有邏輯思維的答案。
比如說,我的腦袋當然樂於相信萬物有靈的泛靈論,但那始終是種不假思索的「相信」,一副早早戴妥的眼鏡,但直到和鄒馬悌一起生活前,我並不真的認為:動物也有複雜的感受情緒。去年網路上有一陣獸醫用藥的爭議,當時讀到多數動物用藥其實是人類的藥物時我還頗震驚。
而《共病時代》全書處處,盡是可以證明人獸相類互通的實驗和發現。從黑猩猩和人類的遺傳基因高達98.6%相似,科學家提出的問題是:為什麼我們鮮少關注這個高相似性,而更常把注意力放在相異的1.4%?這裡頭有沒有人類的偏見?如果搬開這偏見,人與萬物之間有多少跳脫現有認知的關連?
比如說,我們總被告知:人的動物性最能展現在面臨危險時的「戰或逃」抉擇,但《共病時代》開門見山就說,其實還有一種反應:暈。暈倒,不是十九世紀英國仕女的專利,自然界太多例子(尤其是幼獸)是用暈(更具體地說是失去意識、心跳減緩、血壓降低等身體徵象)逃過獵捕等危機。
又或者我當初買這本書,只因為看到文案宣傳一句「寵物過度理毛」,滿心以為買回家可以解決鄒馬悌過度舔毛到禿肚的問題,但我完全沒想到我還會多得到這個訊息:動物的過度梳理自己是基於社交禮儀和放鬆平靜,而這個刻板行為竟然和有些人切割身體、耽於拔毛等強迫行為典出同源……
最石破天驚的大概是這個新知了:性行為,即使是動物界的性,也不是為繁殖而進行(捍衛異性戀才可行結婚繁殖之神聖目的的諸君~醒醒吧!)多數時刻,你所能想到的動物乃至昆蟲,是為了追求快感跟好玩而性交的唷~雜交、多重性伴侶、一夫多妻或一妻多夫、一胎多父、同性或異性性交、口交、肛交……各種你能想到的交法,自然界都快快樂樂地任其所為,生育後代則是副作用產品呢~
於是,最近剛獲得舉世同情的澳洲無尾熊,牠們真正面臨滅絕危機的理由其實還不在森林大火,而是披衣菌導致的性病(嗯哼),那麼可愛的無尾熊也享有放蕩淫亂的性生活並因此慘遭絕種的危險,您能想像嗎?不只動物有性病,植物也會得性病,科學家發現,有種被感染性病的開花植物,會以花朵開得更大、吸引更多授粉動物昆蟲為症狀,實在很難不聯想到「腿開更開」或「屁股蹶更高」之類的形容哪……
科學家也觀察到,動物面臨恐懼和壓力會傾向攝取高醣食物的現象,相同的徵兆也出現在過胖等飲食障礙的人類身上。厭食症和暴食嘔吐症也不是人類專利,豬隻或猩猩也會因為生產、社群競爭等因素而出現這些症狀。
不光如此,從生態的角度看被人類視為病原體的微生物,例如武漢的新型冠狀病毒,它們也正為了謀取最大生存可能而拼命在不同宿主身上不斷變異,好突破原本的生存限制,例如,從只能存活在某些動物的某些身體部位,演化到可以盡可能獲取最多的宿主、最大的生存領域:
『……每一次我們透過消滅或妨礙擾動某個系統,總會出現反撲。一個人可能會看見使用一回抗生素後產生的立即好處,可是千篇一律地、必然要殺光那些生物,會引發某些預料之外的副作用,也許直接作用在施用抗生素的那個人身上,也可能作用在施用抗生素的所有人類身上。有時候,它會用一種非常狠毒的型式重新流行起來。感染(以及創造它的所以病毒、寄生蟲、細菌和其他生物)是張錯綜複雜、互相連接、多種面向的網,牽一髮而動全身,不可不慎。』
我在讀時最感興趣的,是書中提到的許多疾病或癥狀,都與恐懼和壓力的感覺息息相關,置身食物鏈最高點的人類,或許不再需要為了吃與被吃而恐懼焦慮,但誰又能說他的社交期待、對名聲與權勢的欲求、對成功的嚮往和失敗的抗拒……不是脫胎自吃與被吃的原始欲求和恐懼呢?
有食慾和有恐懼的地方,就有疾病。如果知道癌症曾奪去恐龍性命,我們還會不會這麼緊張於自己活在一個如此人造如此不堪的環境呢?